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全民抗日


1937年,盧溝橋事變,國共兩黨宣佈合作抗日,兩黨一心共同保衛國家。戰爭可能是政治家與軍事家的舞臺,卻更是民眾的屠場。中國民眾參戰的熱情之高,抵禦外侮的決心之大,令人感歎。盧溝橋事變之後,北平長辛店鐵路工人將大批鐵軌、枕木拆下運上前線,供士兵構築工事用。

「八一三」上海淞滬抗戰時,上海人掀起了「一元救國捐運動」,響應者踴躍。有印刷工人孫景灝帶著炸彈,衝進正在舉行上海入城慶祝遊行的日軍隊伍中,炸傷日軍三人,自已英勇犧牲。更有女童子軍楊惠敏身攜國旗,隻身泅渡蘇州河,將國旗獻給苦守四行倉庫的中國守軍謝晉元團長,傳為千古佳話。

抗日烽火燃起了千萬文藝界人士的愛國激情。19383月,在武漢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大會選出郭沫若、茅盾、馮乃超等45人為理事,周恩來、孫科、陳立夫為名譽理事。在組織工作上,文協多次向世界文化界、文藝界發佈宣言或公開信,揭露日本的侵華罪行,爭取世界輿論的同情與支持。

在抗日大後方的重慶,各種抗日、宣揚愛國主義的文化活動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抗日文化活動以戲劇為中心,劇場演出和街頭演出非常活躍。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陳白塵的《大地回春》、老舍的《面子問題》和曹禺的《日出》等,這些戲劇或藉古鑒今,或將現實的生活用濃墨重彩搬上舞臺。

遍佈世界各地的一千多萬愛國華僑時時關注著祖國的安危。1938年,旅居南洋的僑領陳嘉庚組織了當地華僑第一個救國救鄉團體,陳本人帶頭認捐,每日捐國幣2000元。不少華僑還積極回國參戰,僅南洋、美洲、澳洲等地的粵籍華僑回國參戰的就達四萬多人。全國上下,全民抗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