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明成祖遷都北京

北京,是中國一座馳中外的歷名城,它有著悠的歷和古老的文,曾是中國歷上遼朝的南京、金朝的中都,元朝、明朝、清朝的首都。經過歷代的不斷擴,它成為一座宏的古帝王都城。今日北京城裡的紫禁城1949前的城,都是在明朝時和奠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靖難之役」中,明成祖朱棣奪帝位,他決把國都北遷,於永樂元年(1403)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下令建北城,至永樂十八年(1420),皇城、宮殿、壇廟等巨大建基本竣,於第二年正從南京遷都到北。明代修的北京城有三重,最裡的是宮城,又叫紫禁城。紫禁城內的宮殿有精的木、石雕、彩畫和金光燦的琉瓦頂,體現了手工工匠的卓。這項工由木工出身的蒯祥等人的設

禁城是中國保得最完的、規最宏大的帝王官殿。宮城外是重城,皇城的正門天門,勢磅,門前的宮殿上,點綴著漢白玉橋,華表和石獅,增了皇城的莊端重。

皇城外是京城,周20,有9座城門,一條中軸穿南北,兩邊街和重。京內店林立,商。後,京南邊加築外城,是手工業和商業區,有最繁的街。外城中宏的天壇,是北京最有特色的建之一。

為了營北京城,耗的人力物力難。永樂年間,修建北京城的伕役達百人之多。人終年供役,農事失時,而封又徵斂無止,致使百「代桑棗以供薪,桑皮為楮」。修建宮殿的銀,更是千百曆三十七年重修三大殿,僅採木一項就930兩。建殿的巨大木材都生於四、湖廣、雲、貴的深山峽之中,山裡蛇虎雜居,毒霧瀰,勞進山伐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很多人葬身深山老林之中。可說,這些雄華麗的宮殿在千百萬勞的枯骨堆上,它既是勞的碩,也是勞血汗的結晶。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闖王李自成

明朝後期,土地集中達到驚人程度,太湖流域就有十分之九的人家失去土地。政府還不斷加派田賦。明朝末年,困苦不堪的農民又遇到天災。公元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首先在災情嚴重的陝北爆發。

明末農民戰爭迅速發展,湧現出高迎祥等幾十支起義軍。高迎祥犧牲以後,起義軍主要有兩支:一支由闖王李自成率領,另一支由張獻忠率領。李自成(1606-1645),陝西米脂人,家境貧寒,幼年曾為地主牧羊,長大後,李自成參加了起義軍,他自幼練就一身好武藝,善於騎射,又有膽略,號稱「闖將」。高迎祥死後,李自成稱「闖王」。

那時候,河南一帶災荒嚴重。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進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受到城鄉人民擁護,在河南,起義軍處死貪暴的福王朱常洵,沒收他的糧食、財物,分給飢民。公元1643年,李自成佔領西安,第二年初,農民軍建立政權,國號大順。之後,李自成向北京進軍,沿途宣傳「三年免徵,一民不殺」、「平買平賣」,各地人民熱烈歡迎農民軍。

祟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農民軍兵臨北京城下,城內亂作一團。十八日夜,農民軍佔領外城,祟禎帝領著幾個太監亂跑,妄想衝出城外,都碰了壁。他只好奔到煤山上弔,臨死前,他逼迫皇后、妃子自殺,還揮劍砍死兩位公主。農民軍進入北京,軍紀嚴整,大順政權命令明朝貴族、官僚、富戶交出巨額賘款,還鎮壓了一批罪大惡極的貴族、官僚。那時候,大順政權控制了長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

李自成進軍北京的消息傳到關外,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急忙率領大軍南下。駐守山海關明朝將領吳三桂投降清朝。李自成親自率兵同吳三桂軍隊以及清軍在山海關展開大戰,農民軍失利,李自成回師北京,接著被迫向陝西撤退。

清軍入關之後,佔領北京,順治帝遷都北京,由多爾袞輔政,清軍繼續追擊農民軍。1645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到達湖北九宮山,在當地不幸戰死。後來,清軍攻入四川,張獻忠陣亡。

皇太極建清


天啟六年(1626)九月一日,皇太極即後金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在這一年正月的寧遠之役中,努爾哈赤負傷敗回瀋陽。八月,因癱疽發作,治療無效而亡。  努爾哈赤生前曾規定後金的國應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不要立強有子者為主,而且他又沒有留下立嗣的遺憾,所以在他死後由進繼承汗位,便成為滿洲貴族內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因為位列四大貝勒之末,所以又叫「四貝勒」。當時,按貝勒而言,有代善、阿敏、爾古泰、皇太極四位大貝勒,還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等十一位小貝勒。各貝勒中以代善的權勢最大,他位列四大貝勒之首,又是現存皇子中的長子,十一個小貝勒中有三個是他的兒子,他的侄子杜度也只聽他的話,因此,無論論嫡庶、長幼、地位、勢力,代善都是最有條件的汗位繼承人,皇太極等人很難與代善競爭。

    但是,代善性格溫和,不熱衷於權勢,於是他極力推薦皇太極。皇太極英勇善戰、長於計謀,這樣,他得以以代善叔侄之力,當上了大汗。但因為努爾哈赤制定了八貝勒共同治理天下的制度,皇太極還沒有太大的權勢和威嚴,他首先要謹慎地保證自己的汗位,又得想辦法擴大自己的權力和勢力。

   就金國的社會狀態和民兵情況而言,也讓新汗擔憂。連年征戰,賦稅繁重,貝勒大臣虐害漢民和奴僕,漢民大批逃走,田園荒蕪,百業凋敝,糧食奇缺;曾經是戰無不勝、所向無敵的八旗勁旅,因為敗於寧遠而士氣低落,開始害怕攻城。皇太極精心構思,採取正確的政策和重大措施,力挽危局,把金國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使金國更為強大,更為鞏固,從而逐漸提高了汗威,裁抑了諸貝勒權勢,成為真正主宰金國的君主。

   首先,他安定內部民心,減輕對漢民的壓迫,使漢民逃亡的少了。又開始安心農業,金國的糧食供應有了保障,國內安定後,皇太極開始對外征戰,他實行反間計,讓人謠傳袁崇煥引導金兵入犯,使崇禎帝起了疑心,把袁崇煥殺掉了,這樣明朝就沒有抵抗金兵的大將了。

   公元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第二年,他在盛京稱帝,改國號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


東林黨人


明萬曆年間,圍繞著太子的問題,形成了幾派意見不同的勢力。吏部文選郎中顧憲成力主冊立神宗的王貴妃兒子朱常洛,而神宗很想立他寵愛的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顧憲成因此被罷官回老鄉無鍚。無錫城東有座東林書院,是宋朝楊時講學的地方,顧憲成和弟弟顧允成等人把它修復後,和高攀龍、錢一本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裡面講學,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當時,一些對世道看不慣或與當局合不來的所謂「抱道忤時」、退處林野的士大夫,紛紛響應附和,來的人多得連書院都容不下。

這些不得志的士大夫講學之餘,在東林書院諷議時政,自負氣節,和當權派相對抗。他們的言論得到社會上對現實不滿的地主、官僚、知識份子和商人的支持,朝中和他們同觀點的官僚士大夫也與其遙相呼應。東林書院焦形中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反對他們的人就把他們稱為「東林黨」。

東林黨人的這些言行和政治見解,雖然贏得社會廣大階層的同情和支持,但卻不能為腐朽昏聵的皇帝所採納,而且引起了反動官僚集團的憎惡。所以,不僅他們的改革希望像夢幻一樣地破滅,還招來了日後宦官勾結反對派對他們進行殘酷無情的迫害。

魏忠賢專權之後,閹黨的胡作非為,引起東林黨人的強烈憤慨,他們對閹黨進行揭發和鬥爭。左副都御史楊漣上疏痛斥魏忠賢24條罪,魏大中、黃尊素、袁化中、周宗建等70多個官員也冒死上疏彈劾,由於熹宗的昏庸和閹黨權勢太大,魏忠賢竟逍遙法外,毫髮未傷,而為首揭發魏忠賢的楊漣、左光斗反而於這年的十月被罷官。

魏忠賢遭受這番彈劾後,對東林黨人切齒痛恨,決心趕盡殺絕。其黨羽也想藉機報復,以泄舊恨。他們對東林黨人羅織罪名,逐一施行殘酷的打擊迫害。公元1625年,終於興起大獄,首先逮捕東林黨著名領袖楊漣、左光斗等6人,嚴刑拷打,將他們都折磨至死。第二年,又捕殺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周起元等7人,歷史上對在這兩次大獄中受難的東林黨人稱為「前六君子」、「段七君子」。一時之間,東林黨人被瘋狂迫害而閹黨的勢力囂張一時,明朝政治更加黑暗腐朽,直到思宗朱由檢即位後,閹黨的勢力才遭到打擊,許多東林黨人獲得平反。

明朝的特務政治


明朝的特務政治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極具殘忍的。從開國皇帝朱元璋
到末代皇帝朱由檢,其間的統治者無一不藉助特務政治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

 朱元璋建立了嚴密的政治和軍事機構,也親手制定了他自己認為是滴水
不漏的規章制度。但是,他還是對官員的忠誠不放心,為此,建立了一整套特務機構,豢養鷹犬,替他伺察、追蹤、打擊那些不忠於朝廷的官民。朱元璋以後的皇帝,更是變本加厲,把特務政治推上了登峰造極、空前慘烈的地步。

檢校是朱元璋早期的特務人員,其職責是專門察聽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之事,隨時向皇帝報告。隨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特地設立了一個完整的軍事特務機構─錦衣衛。錦衣衛的前身是拱衛司,洪武三年,拱衛司改為親軍都尉府,本是皇帝的警衛機構,有一支專屬的部隊。洪武十五年,改為錦衣衛後,添設了專門的法庭和監獄,其職責也由侍衛天子擴大到伺察緝捕「盜賊奸宄」,不僅朝廷內外的文武官員要受其監視,就是街坊道途的民間隱私,也在其偵緝捕之列。

    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利用錦衣衛殘酷鎮壓反對他的官員,使這個特務機構的殘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設立許多酷刑,有枷、斷脊、墮指、刺心,甚至煮瀝青削人皮,殘酷迫害反對宦官專政的官員。犯人在獄中三天兩日就受一次拷打,一個個血肉模糊,淒厲呼號,令人毛骨悚然。犯人一經進入錦衣衛監獄,就只能存九死一生的希望,僥倖留下一條命的,也被折磨得不成人樣。明朝的另兩個特務機構是東廠、西廠,分別由成祖朱棣和憲宗朱見深設立。東廠的隸役都是狡猾狠毒的傢伙,而西廠的規模比東廠大,其權勢遠遠超過錦衣衛和東廠之上,西廠特務倚仗權勢誣陷好人,從朝廷官員到普通百姓,無辜被害者不計其數。

    明朝的特務政治,一方面適應了統治者加強專制的政治需要,也從另一方面暴露了明朝統治者的獨裁自私、暴虐殘酷。特務機關在許多情況下,是掌權一派對失勢一派進行迫害摧殘的工具,在統治階級內部也極不得人心。特務機關統治集團在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危機面前非但不能團結一致,反而彼此傾軋,互相拆台,造成了分裂,削弱了統治力量。

土木堡之變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剛滿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他就是明英宗。明英宗寵信的太監王振當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幫助明英宗批閱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樂,根本不問國事,王振乘機把朝廷軍政大權握在手裡。朝廷大臣誰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職,就是充軍。此時,中國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1449年,瓦剌進攻大同,鎮守大同的明朝官兵被打得大敗。邊疆告急,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率兵親征。由於倉促出兵,軍隊裡糧食不足,士氣低落。明朝大軍到達大同後,瓦剌部的首領先假裝敗退,引誘明軍深入。其後,在與瓦剌的交戰中,各路明軍紛紛潰敗。王振看情況危急,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來愈快愈好,王振為了顯威風,勸英宗去他的老家蔚州住幾天。在往蔚州的路上,走了20公里之後,王振又擔心大軍過境會損壞他家裡的莊稼,又命令往回走。這麼一耽誤,就被瓦剌大軍追上了。
 
明軍一邊抵抗一邊敗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河北懷來東),被也先的部隊團團包圍。明軍趕了幾天路,供給接應不上,士兵飢渴難耐,陷入困境。明英宗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假裝答應。英宗和王振不知是計,下令讓士兵到附近找水喝,兵士們跳出壕溝往河邊跑,亂作一團。這時候,早已埋伏好的瓦剌軍隊從四面八方衝殺過來,明軍士兵丟盔棄甲,狂奔亂逃。戰鬥中,護衛將軍樊忠錘死了禍國殃民的王振,明英宗也沒有X脫,被瓦剌軍俘虜了。

經過這次戰鬥,50萬明軍損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氣大傷。瓦剌軍隊又攻陷了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北京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