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文成公主入藏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過著農耕和游牧的生活,他們勇敢善戰。吐蕃人的首領稱為「贊普」,意思是雄壯強悍的男子。

           唐太宗貞觀年間,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非常羨慕唐朝的文化,一心希望與唐朝建立友好的關係。公元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長安訪問,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訪。從此,漢藏兩族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不久,松贊干布遣使至唐朝貢,唐朝亦派遣馮德遐回訪吐蕃,松贊干布聽說吐谷渾及突厥都娶唐朝公主為妻,也欲效仿,派使者隨同馮德遐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沒有允許。松贊干布帶著厚禮,揚言如果不同意就出兵攻打長安,唐太宗遂派兵討伐吐蕃,結果松贊干布大敗。松贊干布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復求婚約,唐太宗這次才答應通婚的要求。松贊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職同宰相)祿東贊送上黃金5000兩,珠寶數百件到長安聘婚,唐太宗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是唐朝皇族的女兒,聰明、美麗,讀書很多,很有才華,唐太宗為她準備了豐富的嫁妝,其中有各式各樣的日常用具、珠寶、綾羅、衣服等。隨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區的農具製造、紡織、繅絲、建築、造紙、釀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產技術傳入西藏。同時,文成公主還拿出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所喜歡的青稞。公主帶的水磨,深受歡迎,公主和她的侍女,還把紡織、刺繡技術等傳授給吐蕃女子。

          永徽元年(公元650),松贊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永隆元年(公元680),文成公主去世,吐蕃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玄奘取經


      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太宗。

     玄奘的父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13歲就出家做了和尚,並不斷地向有名的高僧請教,學問大有進步。他看遍了國內的佛經資料,發現有不少的問題要解決。於是,他學習梵文,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去學習佛經。唐貞觀元年(公元627),玄奘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他克服重重的困難,穿過800里的沙漠,翻山越嶺,整整走了一年,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瑜伽行派大師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初,玄奘婉言拒絕了印度朋友的挽留,帶著六百五十多部佛教書籍,回到了唐朝首都長安。

        玄奘的經歷感動了唐太宗,他派房玄齡在長安迎接,而長安城的人們也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不久,玄奘開始艱苦的翻譯佛經工作,在十九年間,他共譯出74部佛經,1335卷,1300萬字。他還參加了翻譯佛經的辯機和尚共同編寫了《大唐西域記》。這本書記載了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還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提供了大量印度史料,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地理外紀類。

    玄奘還把中國的古代文化傳到西域各國,他曾把道家經典著作《老子》譯成梵文傳入印度。玄奘於龍朔二年(公元664)二月圓寂於長安,享年62歲。玄奘不僅是一位佛教高僧,也是一位傑出的翻譯家、偉大的旅行家,中國和印度人民友誼的傳播者,他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是玄武門之變之後唐太宗李世民與圍攻長安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又稱渭水之辱。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鹹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頡利可汗見太宗鎮定自若,認定唐早有所備,就向太宗請和。雙方在便橋上,殺白馬,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

       往後,唐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公元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

       公元630年,唐軍在陰山大破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太宗雖然數明頡利可汗的罪狀,但還是授予官爵,賜予田宅,並時常宴請他。頡利可汗十分感激,在宴會上常常即興起舞。對於東突厥各部落其他首領,唐也給予優厚待遇。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他以隋煬帝楊廣的國破身亡為戒,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所以即位後,勵精圖治,實行了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政績卓著,而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所以歷史學家把這一個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一個善於採納臣下意見,判斷是非,擇善而從的君主,只要具有才幹的人,不論出身貴賤,不論從前跟隨的是何人,都為其所用。魏徵是太子建成的謀臣,李建成死後,他被唐太宗視為左膀右臂。魏徵和太宗討論問題還能直言進諫,即使引起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讓。魏徵死後,太宗痛哭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唐太宗採取了許多有利於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例如災荒年間開倉賑濟,還拿出金銀錢帛,為災民贖回因災荒而賣掉的子女,歸還其父母,這極得百姓的支持。與此同時,他下達詔書,釋放宮女,提倡節儉,輕徭薄賦,極力緩和各種矛盾,創造了一種安定的社會環境。

此外,他審立法令,反對嚴刑峻罰,要求它有相對的穩定性,認為「法令數變,則吏得為奸。」不給貪官污吏以可乘之機。

在對外方面,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東突厥、薜延陀、高昌、吐谷渾等,並於西域置安西都護府,因此大唐聲威遠播,終貞觀之世,四方服悅,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

玄武門之變

          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秦王李世民在長安皇宮的北門─玄武門發動了
一次宮廷政變,殺死了親兄太子李建成和親弟齊王李元吉,並誅戮兩家親眷僚屬多人,事後還迫使高祖李淵交出皇權,歷史上稱這次宮廷政變為「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共有4個兒子,三兒子李元霸早死,李淵稱帝後封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二兒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兒子李元吉為齊王。三個兒子當中,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義就是他的主意。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還有一批人才,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號稱「十八學士」;武的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太子建成自知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裡妒忌,並聯合弟弟一起排擠世民。

         武德九年,李建成、李元吉借突厥進兵之機,商討調出李世民的兵將,以削他的力量。世民得知後,與親信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商量應先發制人。六月四日,李世民叫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內設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行至玄武門時,覺得周圍氣氛反常,心裡生疑,剛準備回去,李世民便從玄武門裡騎著馬趕了出來。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搭弓射向建成,將他射死了。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人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將射中元吉,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世民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世民,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斥他。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對手,趕緊放開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父皇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放箭將他射死了。

       此時,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薛萬徹與騎兵數十人則逃入終南山中。馮立殺死敬君弘後,對部下說:「這也足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於是,他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過了兩個月,唐高祖讓位予秦王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李淵稱帝建唐


唐高祖李淵(公元56647日-6356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唐朝開國皇帝及奠基者。

李淵出身在隋王朝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和北周最高軍官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唐國公,他的父親也是北周時的柱國大將軍。李淵的母親與北周明帝皇后和隋文帝皇后是親姐妹。李淵幼年喪父,7歲便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

     公元617年,隋煬帝派李淵到太原留守,鎮壓農民起義。當時,李淵與他的二兒子李世民分析當時的形勢,認為隋朝統治不會長久,只有趁天下大亂的時機,奪取政權,才能保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同年,李淵在太原起義,殺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邁出了興唐滅隋的第一步。與此同時,李淵派人出使突厥議和,表示願意與之永遠結為盟好,並請求出兵協助伐隋。而且,李淵廣泛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和政治地位爭取各界人士的支持,獲得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援助。在短短的一百二十多天內,李淵便佔領了關中,攻下了長安。


    李淵攻進長安之後,本可以立即稱帝建國,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從有利於興唐滅隋的戰略角度,十分機智地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李淵立煬帝的孫子,13歲的代王楊侑做皇帝,就是楊恭帝,尊當時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自己為大丞相。公元618年,煬帝死後,李淵廢掉楊恭帝,改國號為唐,稱為唐高祖,定都長安,經過一段時間的東征西討,終於統一了天下。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瓦崗軍起義



公元611年至614年,隋煬帝接連3次對高麗發動戰爭,再一次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他的第一次徵兵就是113萬人,海口造船300艘。百姓為了逃避兵役,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爆發了全國農民起義。

西元611年,山東、河南等地發生大水災,淹沒四十餘郡;次年,山東又發大旱。此後,關中地區又發生瘟疫和大旱。百姓廢業,無以自給,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而隋煬帝卻對官倉控制嚴格,致使百姓只能以樹皮或泥士為食。王薄首先在山東長白山起義,全國紛紛響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
瓦崗軍的首領翟讓,是韋城(今河南省滑縣)人, 在東郡(今河南省濮陽縣)衙門做法曹(管理監獄的小官)。後來,因為犯了一點小過,被關進監獄,判了死刑。後來,他越獄逃走,回到韋城老家。這時候,他家鄉的農民正在醞釀起義,他和哥哥翟弘、侄兒翟摩侯,還有同郡的青年勇士徐世績(後來改名李績)、單雄信等人一起上了瓦崗寨,舉起了起義的大旗。起義軍殺富濟貧,隊伍不斷壯大。
李密(公元582-619)出身於功臣世家,長安人,曾做過宮廷侍衛。公元613年,他參加了楊玄感的反隋軍,失敗後四處逃亡。公元616年,他加入瓦崗軍。李密是個很有才幹的人,瓦崗軍在他的建議之下,攻下要塞金堤關,打下滎陽諸縣,又設計殺死了隋朝大將軍張須陀,使瓦崗軍聲威大振。

翟讓看到李密很有政治眼光,又屢建戰功,就把瓦崗軍的領導權讓給了他。於是,李密稱為魏公,行軍元帥,改年號為「永平」。他又封翟讓為司徒(相當於丞相)。瓦崗軍建立政權後,南北起義軍紛紛響應,前來歸附。這時隋朝的統治已經土崩瓦解,各地都出現了反隋活動。

正當農民起義發展地如火如荼,瓦崗軍內部卻發生了內部分裂。李密殺死了翟讓,從此瓦崗軍內部互相猜忌,開始走上失敗的道路。直到大業十四年(公元618),李密由於驕傲輕敵,被王世充打敗了。李密走投無路,帶領剩下的兩萬名官兵,投降了李淵。轟轟烈烈的瓦崗軍起義,經過8年的英勇奮戰,最終失敗了。

大運河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它始鑿於春秋末年(公元前5世紀),後經隋朝(公元前7世紀)和元朝(13世紀)兩次大規模擴展,成為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它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經隋朝數次開鑿形成的南北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全長1794千米,水面寬50多米,最窄的地方有30-40米。運河修通後,隋煬帝楊廣率領數達幾千艘、長達200里的船隊,從洛陽出發,一路浩浩蕩蕩往揚州游玩。楊廣乘坐的龍船,高15米、寬17米、長達67米。由此可見,當時大運河的規模和通航能力。

       南北大運河是由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永濟渠以及江南河連接而成。其開鑿的時間前後不一,大概有二十多年之久。南北大運河開鑿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方面的客觀需要。從經濟方面來說,當時政治中心長安和洛陽人口激增,糧食供應嚴重不足;而江浙一帶,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可見資源豐富,十分繁華。從政治軍事方面來說,南方廣大地區大小起義始終不斷,隋王朝鞭長莫及。為了進一步控制南方,隋王朝也需要修建一條運河來及時運兵,以鎮壓當地的反隋活動。

      隋朝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功在當時,利在千秋。大運河自從鑿通之後,就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運河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唐代詩人皮日休在《汴河銘》說:「今自九河外,複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在運河兩岸,商業都市日益繁榮。自隋唐之後,沿運河兩岸如杭州、鎮江、揚州、淮安、淮陰、開封等地,都逐漸成為新興商業都會,這些城市歷經宋、元、明、清而不衰,成為繁華一方的大都市。

楊廣弒父自立

       隋文帝有五個兒子,其中太子楊勇因生活奢侈,漸漸失去文帝的歡心。二兒子楊廣為了奪取太子之位,知道父親提倡節儉,就穿上不那麼顯眼的衣服。有一次,文帝要來晉王府,楊廣立刻把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姬妾鎖在密室,叫其他的王府成員一律穿上粗布衣裙。他還吩咐下人,將蒙上灰塵、缺胳膊少腿的破爛樂器,並擺放在顯眼的地方,以討得父親的歡心。

       獨孤皇后不喜歡太子楊勇,而隋文帝對皇后又是言聽計從,楊廣就想盡辦法討得皇后的歡心。他經常入宮向皇后噓寒問暖,對皇后身邊的人,不管職位高低,楊廣總是那麼和藹可親、恭敬有禮。有一次,楊廣離開長安回揚州,去向皇后道別時,他裝出一副可憐相,哭哭啼啼地捨不得走,編造謊言說太子要殺害他。皇后從身邊人口中知道,楊廣為人質樸厚道,太子楊勇居然要害他,簡直叫人不能容忍,皇后廢除太子的心更加堅定。另一方面,丞相楊素是隋文帝身邊重要的人物,於是楊廣費盡心機結交楊素。在皇后和楊素的支持下,公元600年,文帝正式廢太子楊勇,立楊廣為太子。公元604年,文帝重病臥床,楊廣萬分高興,迫不及待地寫好了繼位詔書,而且還調戲父皇的寵妃。這些事情被文帝知道後,他想再次廢了太子,可惜已經太晚了,楊廣率軍衝進皇宮,包圍了文帝的住所,派人殺了文帝。仁壽四年(公元604),楊廣登上皇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煬帝。

隋煬帝三下江都

         隋煬帝當上了皇帝,就開始追求享樂,他生性好玩,因此頻繁出巡。煬帝一生中曾經有8次巡遊,其中4次北遊,1次西巡,3次遊江都。他在位時,呆在京城長安的時間不足一年。他每次出行都勞民傷財,揮霍無度,天下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煬帝曾鎮守過江都,所以對江都一直情有獨鍾。江都雖然經濟並不發達,但地域遼闊,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是個可以讓煬帝心馳神往的地方。

         第一次出巡江都時,煬帝即下令製造龍舟、樓船等各種大小船。他游江都時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內侍居處。這些船動用拉船的民夫共計8萬多人,其中拉漾彩級以上的有9000多人,而僅龍船就需要1080個身穿華麗服飾的民夫拖著向前走。船隊綿延200餘多里,當第一艘船已出發50多天之後,最後一艘船才從洛陽駛出,船隊浩浩蕩蕩,壯觀無比。而且,煬帝要求船隊所經過的地方,500里內都必須進獻食物。所供的食物中,空中飛的、水裡游的、陸上走的,無所不有,東西吃不完就在出發時扔掉。煬帝還下令營建離宮,從長安到洛陽營建了40多處。

      如果隋煬帝第一次巡遊江都是為了鞏固政權,加強對南方豪強士族控制的考慮,那麼煬帝的第二次巡遊完全是為了享樂。為了盡情享樂,他令人在江都營建江都宮等許多的宮殿,最有名的是位於西北舊觀音寺蜀崗東峰的迷樓。此樓建得氣勢恢宏、富麗堂皇,煬帝的奢侈腐化由此可見一斑。

       公元617年,煬帝第三次巡遊江都時,農民起義的峰火已燃遍大河上下、長江南北,隋王朝的統治已是岌岌可危。可是,煬帝只顧自己的享樂,根本不理會百姓的困苦。第三次遊玩時,煬帝更加荒淫無度,每天與嬪妃一齊飲酒作樂。此時,他見天下大亂,心中也常常煩躁不安。有一天,他照鏡子時對蕭皇后說:「我這顆頭顱將會葬送誰人手上?」他還準備了毒藥在身邊,準備在危急時吃下。

      煬帝一人出遊,幾乎是全天下的人民都在為他準備行裝、供奉食物。他的遊幸,帶給百姓深重的災難。隋朝江山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大興城的興建

      原漢長安城久經戰爭,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制狹小,不能適應新建的隋帝國都城的需要。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污水沉澱,壅底難泄,飲水供應也成問題。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漢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新長安城。公元582年一月,隋文帝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因為隋文帝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取名大興城,隔年三月竣工。

      隋朝大興城參考北魏洛陽城和北齊鄴都南城,城池平面布局整齊劃一,形製為長方形。全城由宮城、皇城、裡坊三部分組成,完全採用東西對稱布局。裡坊面積約佔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築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城址落於龍首原上,北臨渭河,南依灞水與滻水,地形南高北低,城南崗原起伏。

     隋朝大興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巨大的城市之一,是東亞世界的典範。倭國(今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市)及平安京(今京都市)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取為朱雀門及朱雀大道,可見當時大興城的出現深深影響了東亞世界的建築風格。

陳後主

       陳後主名叫陳叔寶(公元55312月或5541月-604年),字元秀,小字黃奴。南北朝時期陳朝末代皇帝,史稱「後主」,在位七年,年號至德、禎明。

     陳後主是個完全不懂國事,只知道喝酒享樂的人。他大興土木,造起了三座豪華的樓閣,自己常在裡面淫樂,讓他的寵妃們住在裏面。他手下的宰相江總、尚書孔範等,都是一夥腐朽的文人。陳後主和寵妃經常在宮裏舉行酒宴,宴會的時候,讓他們一起參加。大家通宵達旦地喝酒賦詩,還把他們的詩配上曲子,又挑選了一千多個宮女,專爲他們演唱。

     就這樣,陳後主過了五年的荒唐生活。這時候,北方的隋朝漸漸強大起來,決心滅掉南方的陳朝。隋文帝聽從謀士的計策,每逢江南將要收割莊稼的季節,就在兩國邊界上集結人馬,揚言要進攻陳朝,使得南陳的百姓沒法收割。等南陳把人馬集中起來,準備抵抗隋兵,隋兵又不進攻了。這樣一連幾年,南陳的農業生產受了很大影響,守軍的士氣也鬆懈下來。隋兵還經常派出小量人馬襲擊陳軍糧倉,放火燒糧食,使得陳朝遭到很大的損失。

   公元588年,隋文帝製造了大批戰船,派他的兒子晉王楊廣、丞相楊素擔任討陳元帥,賀若弼、韓擒虎為大將,帶領51萬大軍,分8路進兵,向陳朝攻來。楊素率領的水軍從永安出發,其他幾路隋軍也進展順利,都將隊伍開到江邊。北路的賀若弼人馬到了京口,韓擒虎的人馬到了姑孰。江邊的陳軍守將慌忙向建康告急。告急的警報傳到建康時,陳後主正跟寵妃、文人們醉得一塌糊塗。到了這個時候,陳後主才如夢初醒。

   當時,隋軍打進皇宮,搜了半天也沒能找到陳後主。後來,幾個小太監才知道陳後主躲到了後殿的井裡去了。隋軍士兵機靈地向井裡的人說:「再不出來,我們就要扔石頭了。」井裡的陳後主被嚇得尖叫了起來。最終,隋軍把繩索丢到了井裡,後主和他的兩位寵妃最終被擄去了隋朝,南朝亡。中國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後,經過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南北重新統一。

趙綽依法辦事


         趙綽是隋文帝時期的大理少卿,他為人正直,守法嚴禁。他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被後世稱為是公道執法的典範。

        隋文帝統一全國以後,採取了各種鞏固統治的措施,像改革官制兵制,建立科舉制度,選用辦事能乾的官員,嚴辦貪官污吏。經過他的一番整頓改革,政局穩定,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這種情形,叫管理司法官署的官員很是爲難,特別是大理少卿趙綽覺得維護刑律是他的責任,便常常跟隋文帝頂撞起來。

        隋文帝曾經下令禁止使用不合標準的錢幣。有一次,大興大街上有人拿次幣換好幣,被人發現了,捉到衙門裏。這件事讓隋文帝得知了,隋文帝聽說有人竟敢違反他下的禁令,一氣之下,就下令把換錢的兩個人統統砍頭。趙綽接到命令,趕忙進宮求見隋文帝。他對隋文帝說:“這兩個人犯了禁令,按刑律只能打板子,不該處死。”

        隋文帝不耐煩地說:“這是我下的命令,不幹你的事。”趙綽說:“陛下不嫌我愚笨,叫我充當大理官員。現在遇到不依刑律殺人的情況,怎麼能說跟我沒關係呢?”隋文帝氣沖沖地說:“你想撼動大樹嗎?撼不動你就走開吧!”趙綽說:“我只是想勸說陛下改變主意,談不上想撼動大樹。”隋文帝又說:“你想觸犯天子的威嚴嗎?”趙綽不管隋文帝怎樣威嚇,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隋文帝怎樣罵他趕他,他也不走。隋文帝沒法,很不高興地進內宮去了。後來,由於別的官員也上奏章諫阻,隋文帝終於取消了殺人的命令。

      獨孤皇后很是賞識趙綽,認為他為人正直,守法嚴禁。他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被後世稱為是公道執法的典範。

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721日-604813日),弘農郡華陰人(今陝西省華陰),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帝,廟號高祖。

       楊堅生於貴族人家,父親為西魏隨國公、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生母呂氏。其妻獨孤皇后為北周時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之女。其長女嫁予北周宣帝(宇文贇)為後,地位顯赫。楊堅在北周時曾官拜驃騎大將軍,又封為大興郡公,後襲父爵柱國。

      楊堅壯年時曾隨北周武帝(宇文邕)伐滅北齊統一華北,不久後武帝於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病逝,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北周宣帝行為乖戾,誅殺元老重臣,將國政交給東宮的舊僚鄭譯,引起朝野恐慌。大成元年(公元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贇下詔傳位於僅7歲的長子宇文闡(北周靜帝),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乙未日(68日),北周宣帝病逝。公元581年,北周相國楊堅迫使自己的外孫,九歲的周靜帝退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定都大興,改元開皇。隋朝建立後,文帝採取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改革措施,國力漸漸強盛,為後來的開皇盛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