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同文館


清政府自鴉片戰爭後,屢次與英國交涉,深感語言不通、文字隔閡,也是受欺矇失敗的原因之一。而中國官方並沒有自己的翻譯人員,多以外籍傳教士臨時兼任,使得在談判時屢屢吃了悶虧。左宗棠、李鴻章等堅持學習西方,於是在同治元年 (西元1862) ,洋務運動期間,設立了京師同文館,作為培養譯員的洋務學堂和從事翻譯出版的機構,附屬於總理衙門。

同文館設立初期,設置了英文、發文和俄文三班,並以八期子弟作為招生對象,除了漢文課程之外,其他的科目多聘請外國人來擔任教師。同文館學生的學習期限初定三年畢業,自光緒二年 (西元1876 )後改為兩種: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諸學者,八年畢業;年歲稍長,僅借譯本而求諸學者,五年畢業。課程設置於同治六年後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

但這次的課程修改卻引發洋務派和保守派的激烈辯論。在1866年底,奕訢奏請擬在京師同文館講求天文算學,要招取舉人貢生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入館學習,舉動馬上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更大肆攻擊西學。倭仁主張,要解決培訓中國人才問題,要從中國本身著手,深入瞭解中國實況,而外國教官不清楚中國環境,盲目將歐洲所學移植到中國土壤上,只會收效不易。而奕訢等人則對此展開激烈辯駁,中國近代史上首場關於教育改革問題的大辯論,由此引發。

京師同文館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開始實行西方教育,學習西學由想法變為現實,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踏出一小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