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推翻後,項羽依仗強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陽的劉邦退出,自己率兵進入,並稱西楚霸王。接著,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讓他統治偏遠的漢中(今陜西南部)和巴蜀(今四川)地區。同時,為防止劉邦再入關中,項羽將富饒的關中讓秦軍的降將把守。


劉邦自知兵力不如項羽,只得忍氣吞聲。在去封地的路上,他採用張良的計策,將長達好幾百裡的棧道全部燒掉,以示再無回關中之心,從而使項羽對其疏於戒備。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項。劉邦認為這是個出兵關中的好時機。大將韓信建議派人去修棧道以迷惑敵方,劉邦採納他的建議,並開始修復棧道。守衛關中的秦降將章邯譏笑劉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實際上,韓信暗地裡正為攻打陳倉積極地作準備。不久,韓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陳倉。章邯得知後非常恐慌,但為時已晚。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於是一下子全被劉邦佔領了。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卻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後世的人就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比喻暗中進行某些別人不知道的活動。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漢軍困在垓下,韓信在垓下的周圍佈置了十面埋伏。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就快吃光了。項羽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包圍得重重疊疊,沒法突圍,只好吩咐將士小心防守。項羽身邊有個美人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便陪伴他喝酒解愁。

       到了午夜,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來,風聲裏還夾著歌聲。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從漢營傳出來的,唱的都是楚人的歌曲。楚軍士兵聽到家鄉的歌曲,都不由自主地站起身,向漢營遠眺。項羽聽到四面都響起了楚地的歌聲,不覺愣住了,懷疑漢軍已佔領了楚地。想到這裏,他傷心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當天夜裡,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馬前,項羽跨下烏騅馬,帶了800個子弟衝出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衝。最終,項羽帶了僅剩二十名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後世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比喻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鴻門宴

秦朝末年,反秦將領項羽與劉邦約定,誰先攻入咸陽滅秦的人,就能成為關中的王。結果,劉邦率先攻入咸陽滅秦。項羽對此甚為不滿,立刻率領四十萬大軍,直奔關中的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隨時準備向劉邦發動進攻。

劉邦深知項羽勢大,只好親臨鴻門,向項羽謝罪,得到項羽設宴招待。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多次以玉佩向項羽示意要殺劉邦,但是項羽無動於衷。范增實在是按耐不住,於是自己招來一個叫項莊的,要他以舞劍為藉口殺了劉邦,項伯看穿了項莊的意圖,自己拿起劍也舞了起來,掩護劉邦讓項莊完全沒有機會下手。在此緊急時刻,劉邦猛將樊噲闖了進來,義正辭嚴的對項羽說:「秦王有像虎狼一樣兇猛的心腸,所以全天下的百姓都起來反抗他,我的主子今天先入了關中,一絲一毫不敢動用,就等著大王你的來到,之所以會派兵把守函谷關也是因為防禦盜賊和其他意外,您不但不獎賞他反而要殺害他,這和已經滅亡了的秦國的行徑有什麼不同呢?」項羽被這一番話說得無言以對,就在情勢稍微緩和之際,劉邦藉口上廁所,在樊噲的護送之下逃回了自己的軍營。「鴻門宴」一詞在後世被用作比喻「不懷好意的筵席」。

楚河漢界

公元前203年,項羽決定自己率兵攻打彭越,臨走時,他再三囑咐成皋守將曹咎,無論如何不要與漢軍交鋒。劉邦得知情報後,多次叫士兵到城下叫陣謾罵,曹咎不忍羞辱,而率部出城,渡過汜水與漢軍作戰。當船至河中時被漢軍突襲而敗,咎後悔不已,知無顏見項羽遂自殺身亡。

項羽聞知成皋失守,急回師廣武,劉邦閉城不出。楚軍糧食缺乏不利久戰。 為了迫使劉邦投降,項羽據城東把俘虜得的劉邦父親拉至廣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澗脅迫劉邦說:「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親下鍋煮死。 」劉邦聽後故作鎮靜地說:「當初咱二人共同反秦,在懷王面前誓盟結為弟兄,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煮咱們的父親,別忘了給我一碗肉湯」」。項羽聽後更加惱怒,決定殺掉劉太公。這時,項伯勸項羽道:「殺太公不是時候,也對楚軍不利。」項羽聽從其言,太公倖存。

此後不久,劉邦兵分兩路,一路仍在滎陽同項羽相持,一面派大將韓信抄楚軍後路,佔領河北、山東一帶。從此漢軍有了更為鞏固的後方,關中的蕭何更是源源不斷地運來兵員、糧餉。而此時項羽則補給困難,危機四伏,形勢發生了逆轉,楚軍漸弱。漢軍日盛。

公元前202年,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秦朝皇宮裡,搜羅秦朝的金銀財物,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了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皇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皇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你們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今天,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令。這三條是:身一,殺人者要處死;第二,傷人者要治罪;第三,盜竊者也要判罪。」 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從那時起,劉邦的軍隊給關中的百姓留下良好的印象。

破斧沉舟

         秦朝末年,反秦將領項羽帶領二十萬大軍前往救助被秦軍圍攻的趙國。當軍隊渡過漳河以後,項羽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然後把全部飯鍋都打碎,只發給每人三天乾糧,下令迅速作戰。戰士們看到船沉了,飯鍋碎了,知道後退已無生路,只好鼓足勇氣去作戰,結果大敗秦軍,解救了趙國。(見《史記.項羽本紀》)後世把破斧沉舟比喻為下定決心去幹事情,義無反顧。

商鞅變法的內容與作法自斃

商鞅變法的內容

1.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按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的戶籍編制,建立告發和同罪連坐的制度。主張輕罪用重刑,這樣百姓連輕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

2.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規定斬得敵人中士首級一顆,賞予爵位一級。若宗族沒有軍功,不能列入公族的簿籍,不能享有宗族的特權。另嚴禁秦國百姓
私鬥,對秦百姓私鬥者治以重典。使秦人勇於戰場上殺敵立功,怯於國內私鬥。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秦國地廣人稀,所以商鞅特別獎勵開墾荒地。凡是努力於男耕女織,免除本身的徭役;從事商業與手工業,凡怠墮與貧困者,連同妻子、兒女一起沒入官府為奴隸。

4﹒廢井田、開阡陌
「阡陌」是指每一畝田的小田界。「廢井田、開阡陌」就是廢除井田制,將原來的阡陌與每一頃田的封疆除去,讓農夫可耕新的百畝以盡地利。秦國當時有大量的公有土地,可授予農民,又准許土地買賣,讓農民可以充分發揮民力,以盡地利,國家也因此富強。


作法自斃
      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君繼位。商鞅自知之前得罪惠王,想要隱退。此時,有人向秦惠王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於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至邊關,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帶身份證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連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嘆道:「制定的新法竟然害到自己真是作法自斃」。最後商鞅被處以車裂(五馬分屍)之刑。


商鞅變法

商鞅(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戰國時衞國國君的後裔,故稱衛鞅。商鞅早年學習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投奔秦國。商鞅會見秦孝公時向他大談變法治國之策,獲得孝公的採納。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

徙木立信

      商鞅頒行新法之前為了取信於民,派人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告知百姓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百姓們都感到很詫異,沒有人去搬。後商鞅將賞金追加至五十兩,終於有個人將木頭搬到北門,果然獲得賞金五十兩。商鞅藉此表明令出必行,史稱「徙木立信」

越王勾踐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出兵攻打越國,大敗,被勾踐所殺。伍子胥承諾幫助闔閭之子夫差殺勾踐滅越復仇,有孫武之策劃,勾踐終於大敗。伍子胥多次要求夫差殺勾踐滅越,夫差不聽忠言,認為刻意把勾踐留在身邊肆意玩弄,比殺死他更痛快,更認為滅了越國就是替父報了仇。這給了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機會。

勾踐大敗後,幸有范蠡、文種的協助。范蠡力主勾踐歸降,讓文種留守越國,鼓勵男耕女織,重整軍旅,而自己隨勾踐至吳國屈侍夫差,目的是想恃機復仇。

因勾踐的曲意忍辱,夫差多次有釋放二人回越國的念頭,但都因伍子胥所反對而作罷。當勾踐在吳國第三年時,一次夫差染病,范蠡讓勾踐去賞糞便以取悅夫差,夫差果然被勾踐感動,不久,決定釋放勾踐回國。伍子胥大怒無效,勾踐如期釋放回國。
勾踐沒有忘記那三年的屈辱,回國後臥心嘗膽,誓要振興越國。范蠡獻上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憑藉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聰明的西施,常藉機離間伍子胥和夫差的感情,他們的關係日漸緊張,危機四伏,伍子胥強烈主張應殺勾踐滅越以絕後患,而跟夫差反目。後來勾踐乘吳國北上打仗時,滅掉越國,夫差自盡,孫武退隱。

勾踐成功滅吳稱霸,功臣范蠡被封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隱退。傳其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一鳴驚人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楚穆王之子。中國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

楚莊王於西元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聲色,荒於政事,並下令拒絕一切勸諫,違者「殺無赦」。大臣伍舉冒以隱言進諫,稱楚國高地有一大鳥,棲息三年,不飛不鳴,不知是什麼鳥,當時莊王即位已經第三年,莊王知道伍舉在以大鳥諷喻自己,於是回答說,大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然而此後數月,莊王依然如故,荒廢朝政,大夫蘇從冒死再次進諫,莊王終於聽從勸告,奮起圖治,誅殺小人,任用賢良,使得楚國國力日益強盛。

隨後莊王奮起圖強,先後任用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整頓內政,厲行法制,百姓安居樂業,兵力日益強盛,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為莊王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由於莊王日後取得豐碩業績,確應驗其所言「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西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穆公是春秋時代秦國國君。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

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遂稱霸西戎。對後來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宋襄公霸業未遂,重傷而卒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為宋國君主。

宋襄公即位後以其兄目夷為相,勵精圖治。公元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公元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之戰(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子魚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大敗,襄公被射中了大腿,次年因重傷而卒,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晉文公與齊姜

晉獻公之子,名重耳,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連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對內任用賢能,改革軍政,國力增強;對外尊奉周王,幫助王室平亂,取得「尊王」美譽。

晉文公能成功,除了他自己的不懈努力,用人唯才外,還有一個成功的關鍵,就是他的賢內助——齊姜。

重耳逃亡到齊國時,已經55歲了,他受到了齊桓公的款待,並把年輕的宗室女齊姜嫁給了他。重耳在齊國渡過了安穩的5年。

這時,晉國內部又發生了變故。晉惠公去逝,太子圉即位,是為「晉懷公」。晉懷公拋棄了秦穆公的女兒,對內又殘殺異己,引起了局勢的動盪。這時,重耳的追隨者開始勸說重耳回國推翻晉惠公。多年的安逸生活使重耳沒有想要回國的意思,他的妻子齊姜於是和重耳身邊的大臣把他灌醉,然後駕著馬車離開了齊國。公元前653年,重耳在秦穆公的護送下,回到晉國。晉國形勢急轉直下,多數人紛紛支持重耳回國當國君。就這樣,62歲高齡的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當政後,勵精圖治,減輕賦稅,使晉國國力漸強。晉文公善於運用政治手段和軍事相結合,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他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及莒子在踐土(今河南原陽)會盟,從而奠定了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