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改革開放中港商的角色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以香港為窗口,面向世界。香港在整個改革開放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79年,美心集團「太子女」伍淑清在改革開放後在北京開辦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經營航空食品。敢於「拓荒」的還有工程師出身的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投資興建廣珠深高速公路、電廠、口岸聯檢大樓,帶動珠三角的經濟發展。

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時間裡,港商「北上」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7),香港扮演著領導者角色,那時的港商在一定程度上帶領了國家經濟的增長,包括在內地投資建廠,一些扶貧的措施以及帶領國家的產品走向世界等。

第二個階段是香港回歸以後(1997-2006),隨着國家進步,內地市場逐步開放,制度的健全,內地民營企業及國有企業,逐步壯大。港商跟內地的關係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合作的關係。香港去內地投資,不再局限於工業,房地產、金融以及教育醫療都有,同時內地也來香港投資。

第三個階段始於回歸後十年(2007-2012),隨着內地經濟一步一步爬升,國家實力一天天的強大,變成了香港開始要配合國家的發展,即是由主導變成了配合。

第四個階段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領頭羊(2013-),中國發展得很快,全世界都希望搭上這趟車。中國的經濟日益壯大,雖然香港的貢獻在其中的比例降低了,但所佔的質與量還是很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