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鄭和下西洋


     為了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繫,永樂三年(1405)六月,明成祖朱棣正式派鄭和為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候,人們稱的西洋,並不是指歐洲大陸,而是指中國南海以西的海域和沿海各地。

     鄭和(1371-1435)是回族人,本姓馬,小名三寶雲南昆陽人。他聰明好學,有智謀韜略,又懂兵法,立過戰功,深受明成祖信任,因此被委派出使西洋。鄭和帶的船隊,一共有27,800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62艘大船,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揚帆南下。

    鄭和第一次出海,先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接著又到爪哇、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古里、錫蘭等國家。他帶著大批金銀財物,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西洋各國也熱情地接待了鄭和的船隊,並派了使者跟著他一起回訪。

    明成祖看到鄭和出使海外,既能提高國家的威望,又能促進與西洋各國的貿易往來,好處很多,所以從此以後,一次又一次派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將近30年裡,鄭和出海七次,前前後後一共到過印度洋沿海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今索馬里的摩加迪沙一帶)。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了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鄭和是打開從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早93年,比哥倫布首航美洲大陸早87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他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偉大先驅者。

《永樂大典》


     永樂五年(1407)十一月,《永樂大典》修成,明成祖朱棣親自為此書寫序。永樂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參照《韻府群玉》、《回谿史韻》二書的例子,採集各書所載事物,按類編排,而統之以韻。解縉等奉命而行,於次年十一月編成進呈,朱棣賜名《文獻大成》。不久,朱棣認為所書事物多有漏洞,又命姚廣孝、劉季箎與解縉一起重新編輯,又特別命令王景、王達等5人為總裁,鄒輯等20人為副總裁,陳濟等為都總裁,徵調中外官員及四方老宿文學之士為纂修,選善書的國子監及郡縣生員為繕寫,由光祿寺供飲食,共9,169人,開館於文淵閤。同時,又派官員分行天下,搜求遺書,以備收錄。歷時5年修成,改名《永樂大典》,全書22,937卷,裝訂11,095冊。它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迄今世界所公認的第一部大型百科全書。


創內閣制


朱棣登極後,決定起用一批資淺而幹練的文臣參預機務。建文四年(1402)八月一日,朱棣命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同議朝廷機密重務。九月,又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和胡儼同入文淵閣參預機務,與解、黃二人一起朝夕侍從左右,做皇帝顧問,稱之為內閣。他們分掌文案,綜理制誥,內閣制度隨之創立。不過,這時的閣臣品秩遠在六部尚書之下,僅為五品,而且不設官屬,不轄諸司事務。經洪熙、宣德兩朝,內閣制度才走向完備。

八股文和文字獄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方法。朝代不同,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也不同,比如唐朝注重詩詞,考試時詩做得好就容易做官。到明朝,考試又有了新辦法,就是以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的文句命題,解釋要以朱熹的註為依據,文章的格式規定為“八股文”,每篇文章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八個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考中進士不僅在發榜後即可任官,而且有做顯官的希望。

科舉時以八股文為形式,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專制制度,它把知識分子的思想束縛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之中。讀書人為獵取功名,埋守於四書、五經,寫空洞的八股文,一切有用的知識,概不留心,與他們講話,他們則目瞪口獃,不知道怎麼回答,成了書獃子。這就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展。

   
明太祖這位當過和尚、參加過紅巾軍的皇帝,十分敏感,生怕別人X其老底,披閱奏章,動不動就猜疑。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人寫《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句;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罵他做過賊,一概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本府作《正旦賀表》,內有「睿性生知」句,「生」被讀作「僧」,明太祖覺得是諷刺他當過和尚;尉氏縣教諭許生元為本府作《萬壽賀表》,內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一句,「法坤」被讀作「髮髡」,「藻飾太平」當作「早失太平」,此二人也被處死。這種荒誕而殘酷的文字獄,使許多知識分子無辜被殺。

胡藍之獄


明朝初年,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將軍涼國公藍玉先後以謀反罪被殺,還牽連了一大批功臣,形成了兩次特大案件。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據說有一天,左丞相胡惟庸向朱元璋報告,他家的井忽然湧出了甘美的泉水,而且長出了一個石筍,請皇帝陛下光臨觀賞。明太祖聽了感到十分稀奇,立即帶著儀仗護衛前去觀看。剛走出西華門,就有一個宦官攔住,示意這是丞相胡惟庸設的圈套,誘騙皇上過府,加以暗害,篡奪皇位。

明太祖這才恍然大悟,立即返回皇宮,登上紫禁城的望樓仔細觀察丞相府的動靜。果然發現胡府內刀光閃閃,兵丁進進出出,調動頻繁,才知道胡惟庸實在圖謀不軌。於是發兵包圍了相府,攔住胡惟庸,把他磔死。不過,這個案子在當時牽涉的人並不多,只說胡惟庸驕橫專權,獨斷專行,把生殺予奪的大權都攔住自己的手中,不向皇帝請示就處理政務和下達命令,為此,遭到明太祖的斥責,他心中產生了怨恨,便趁機圖謀不軌。這顯然是皇帝和丞相之間產生了權力的鬥爭,朱元璋不願大權旁落,才找藉口殺掉胡惟庸。從此,明太祖廢掉丞相制度,讓各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

兩年後,又發生了藍玉案。藍玉在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涼國公,但是他性情魯莽粗暴,常常居功自傲,說話做事還不檢點。朱元璋對此很感惱火,認為他太狂妄放肆,加上他兵權過重,多年統兵征戰,強兵勇將差不多都在他手下,不僅朱元璋自己感到威脅很大,將來還會給重儲造成麻煩,種種緣由加在一起,朱元璋對藍玉愈來愈不信任。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有人報告藍玉將要叛亂,朱元璋於是將藍玉抓了起來,以磔刑處死,滅九族,凡和案件有牽連的人和藍玉有來往的人,都被抄家問斬,一共殺了將近2萬人。

胡、藍兩次大獄,把明朝開國之初的功臣宿將和文武大臣都殺得差不多了,這種大殺功臣的行為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朱元璋性喜猜忌,疑心太重之外,他還考慮皇位繼承人年幼文弱,怕自己死後幼帝制服不了權高望重的功臣,怕他們對皇室造成威脅,於是朱元璋就尋找種種藉口,殺戮功臣以消除隱患。

明太祖嚴懲貪吏


明太祖年輕時候過流浪生活時,親眼看到各地官吏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元朝朝廷不管,弄得民怨沸騰,到處掲竿而起。因而太祖建國之後,多次嚴申懲治貪官之令,法禁十分森嚴。規定官吏貪贓80貫錢的便絞死示眾,然後剝皮,裡面填上草,做成人形袋子,掛在當衙門大堂上,以儆效尤。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派人對所有官吏進行考查,殺了一大批貪官污吏。因為這些人把持了府州縣的衙門,直接欺壓百姓。其中收錢糧的師爺,更是營私舞弊,勒索鄉民。殺了這些人後,朱元璋從老百姓中選出糧長來負責徵賦稅,但不久他發現這些糧長並非良善,和貪吏相比,也好不了多久。朱元璋非常生氣,一次就殺了糧長160名。

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郭桓案。郭桓任户部侍郎時,他和地方官黃文通、奸吏邊源等人相互勾結,通同作弊,大搞貪污。當時郭桓貪污盜竊的金銀錢折成糧食,他共貪污糧食700萬石、2400萬石精糧,這數字相當於全國秋糧實徵總數。朱元璋知道後,大為震驚,也非常生氣,下令把郭桓以及從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都殺死,江南不少富戶也牽連被殺,總共殺了幾萬人。

為了進一步防止貪污案件的發生,朱元璋還親自編寫了《大誥》,其中不少法律是針對貪官污吏的。明太祖嚴懲貪污,被治罪的各級官吏多至數萬,元末官場積久的貪污由此得到抑制,作用還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