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千里江山圖(北宋)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絹本設色畫,是他18歲時用了半年的時間完成,也是王希孟僅有的一幅畫作品,是十大傳世名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里江山圖》創作於北宋與南宋交接之期,宋金軍事對峙之時。北宋的王室衰微,國土淪喪,民不聊生,面對朝廷的政治、軍事軟弱無力,王希孟把富國強兵、收復山河的理想寄托於藝術創作之中。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翱翔之態。

此畫縱51.5cm,橫1191.5cm,《千里江山圖》卷放在當下仍是分量十足的鴻篇巨制。圖中描繪了錦繡河山,圖上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淼,氣象萬千,壯麗恢弘。山間高崖飛瀑,曲徑通幽,房舍屋宇點綴其間,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秀麗。在設色和用筆上,《千里江山圖》卷則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為主要顏料,敷色誇張,具有一定的裝飾性,被稱為“青綠山水”。也由於他作畫時候用的是礦物顏料,每一次的展開,就無法避免上面礦物顆粒的微量掉落,因此在故宮之中的六十多年裏,他也僅僅展出過四次,這也是這幅畫成為十大傳世名畫的一個重要原因。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唐‧安史之亂)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於西安何家村出土。外壁直徑4.6、壁厚0.05、外層機環直徑3.9、寬0.39、內層機環直徑3.4、寬0.3釐米;金香盂直徑2.8釐米;鏈長7.5釐米、重36克;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制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於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制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與金香盂重力的作用,使香盂總能保持平衡,裡面的香料不會灑落於外,使用的就是現在的陀螺儀(gyroscope)

而香囊的背後便是楊貴妃於唐玄宗的愛情故事:安史之亂之時,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塚時,只發現:肌膚已壞,香囊猶在。昂貴奢侈的銀香囊,見證著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恨情仇、相愛相殺的故事,肉體已殞,香囊卻一直流傳至今,在述說著繁華的大唐盛世。而香囊至今仍能展示大唐時的智慧結晶。

鎏金木芯馬鐙(魏晉南北朝)


馬鐙於北燕權臣馮素弗墓出土,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這對馬鐙是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的完整馬鐙,根據其墓葬年代,為西元415年。馬鐙的木芯為桑木條揉成,外面包釘一層鎏金銅片。古時騎馬無鐙,雖可縱身上下馬,但作戰時甚不方便。出土于馮素弗墓中的這副馬鐙,做工精細,造型規整。通高23釐米、寬16.8釐米,鐙環以桑木製成。之所以用桑木,是因為桑木有一定的彈性,這是其他木材不能比的。這副馬鐙的鐙環以三棱體的桑木條揉成,形狀近似圓角三角形,木條兩端向上合成鐙柄,分襠處再填以三角形木楔,這樣踏腳承重時不致變形。

馬鐙為中國所發明,但是,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大量的陶馬上,沒有配備馬鐙;兩漢時期出土的陶馬,其中很多都裝備有乘具,然而也沒有配備馬鐙。

根據歷史學者推測,最早的鐙約出現在三世紀,是單鐙,懸於馬腹左側,只能供緊急上下馬時使用。在四世紀時發展為雙鐙,從此騎乘時可以人馬合一,增強了騎兵戰鬥能力。此後馬鐙傳入歐洲,對中世紀歐洲騎士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是在西方人眼中,為世界帶來深刻改變的中國發明之一,馬鐙被西方稱為「中國靴子」,它的出現對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素紗襌衣(西漢)


素紗襌衣於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共出土素紗襌衣兩件,這件49克重的是其中之一,另一件為48克重。

此件素紗襌衣為交領,右衽,直裾,面料為素紗。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遣冊稱其為素紗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此件直裾素紗襌衣由精繅的蠶絲織造,稱得上輕若煙霧,薄如蟬翼。其高超的製作技藝,代表了西漢初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準。

襌衣的組織結構為平紋交織,其透空率一般為75%左右。制織素紗所用原料的纖度較細,表明當時的蠶桑絲品種和生絲品質都很好,繅絲織造技術也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準。這件「襌衣」是西漢紗織水準的代表作,更是楚漢文化的驕傲。

1983年,48克重素紗襌衣毀於被盜。這件49克重素紗蟬衣雖被追回,但也有所損傷。文物部門想要複製一件,找到了南京的雲錦研究所。複製第一件的時候,衣服的顏色、款式,跟原件一模一樣,但重量超過80克。專家們發現,關鍵問題在蠶。現在的蠶由於營養較高,比兩千年前的要胖很多,吐出來的絲,也要粗很多,織出來的衣服也就重很多。最後,專家們前前後後花了13年的時間,讓蠶減肥,才成功複製出了素紗禪衣。不過,複製品比馬王堆的原件,還是重了0.5克。但是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長信宮燈(西漢)


西漢長信宮燈,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2010年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展品展出。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釐米,重15.85公斤。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內而得名,現藏於河北博物院。

長信宮燈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的宮女,宮女的身體為中空,頭部和右臂能夠拆卸,她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燈罩,右臂和燈的煙道直接相連,宮女的手袖就是排煙的通道。不僅如此,寬大的衣袖巧妙的成了燈頂,燈罩是兩片弧形的銅片結合而成的圓形,能夠左右開合。有了這樣的燈罩,使用者就可以調整光照範圍以控制照明的強度。燃燒的煙氣順著袖管進入燈體,不會對室內環境差生污染,環保理念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

長信宮燈造型優雅,通體鎏金,看上去十分華麗。其實鎏金製作工藝早在戰國時代便已經出現,漢代人稱之為「金塗」或「黃塗」,把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青銅器表層,加熱後水銀蒸發,金則牢固地附著在銅器表面。對青銅器進行鎏金後不僅表面金碧輝煌而且金層抗氧化可以對器物的外部進行保護。

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準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鑒定為國寶級文物。 

兵馬俑——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給後人留下了舉世聞名的皇陵兵馬俑。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發現於1974年,共出土武士俑7000餘個,駟馬戰車100餘輛,戰馬100餘匹。兵馬俑塑造了各種各樣的秦軍形象,有指揮官的將軍,也有一般武士的步兵、騎兵、車兵、弓弩手等。在四年時間內,共發現三個陪葬坑,呈品字形排列。

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來都是彩色的,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豔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在雕塑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秦皇陵兵馬俑為後人研究秦史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秦二世矯詔奪位


西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南一帶去巡視。同他一起去的人有丞相和李斯、他最寵愛的小兒子胡亥以及宦官趙高等。在巡視的路上,秦始皇中暑病倒,病情很快惡化,於是就到沙丘宮頤養。

在秦始皇去世之前,他立下遺詔,讓大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但遺詔尚未來得及交給使者傳送,秦始皇便離世了。趙高便趁此藏好遺詔,與胡亥串通,篡奪皇位,又計劃拉攏丞相李斯,三人便結成一夥。他們偷偷毀掉秦始皇的遺詔,假造了一份遺詔,遺詔中列舉了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的各項罪行,並命其自殺謝罪。
秦始皇離世之時,扶蘇和蒙恬在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當收到遺詔之時,扶蘇手捧偽詔,眼淚狂湧,接過使者賜死之寶劍,便欲自殺。但蒙恬上前阻止,並讓扶蘇應再三求證,確認遺詔真假。扶蘇只一句:「父要子死,不得不死,我死便罷,何必多請。」而蒙恬不肯自殺,被趙高派去的使者抓了起來,下獄後被迫服毒自殺。

當扶蘇和蒙恬去世之後,胡亥、趙高和李斯便匆忙趕回咸陽,以防變數,秘不發喪。百官陪乘,所到之處,眾人依然像以前一樣進食奏事,只有少數人知道秦始皇的死訊。當時天氣很熱,秦始皇的屍體很快就發臭了,李斯便讓從官用車裝了很多鮑魚,用鮑魚的臭味掩蓋屍體的臭味,終於隱瞞到回到咸陽。到了咸陽後,他們便公佈了秦始皇駕崩的消息,擁立胡亥即位,這就是秦二世皇帝。

萬里長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當時修建長城的的條件是十分艱苦的,30萬以上的農民及囚犯,肩挑手抬,積土壘石10餘年,在留下無數白骨之後,才修築起了長城,當中更有不少故事流傳,如孟姜女哭長城等。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重要經驗。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長城確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給中原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就如《過秦論》中所說:「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現在,長城在軍事實用功能逐漸消退,但仍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商鞅方升(戰國)

戰國商鞅方升,又稱商鞅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內.全長18.7釐米,升縱7釐米,橫12.5釐米,深2.3釐米,容積202.15立方釐米,重0.69千克,為長方形的有柄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

戰國商鞅方升是國家重量級文物,中國度量衡史上不可不提的標誌性器物,是戰國至秦漢容量、長度單位量值賴以比較的標準。方升是秦統一六國後造量器的標準器具,此器是作為研究秦國量制的極重要的資料。

西周大克鼎(西周)

中國西周時期,皇室內部非常看重的一個祭祀用品就是鼎,鼎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大克鼎,又名膳夫克鼎,鼎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重201.5千克,內壁鑄有銘文290字,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膳夫」——也就是掌管宮廷膳食的官員,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內壁有銘文28行,共290字。記載了克對祖父師華父所立功績的頌揚,讚美他輔助周王室管理好國家,以及他所具備的美好品德。大克鼎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重要文獻,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職官、禮儀、土地制度等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西周大克鼎器壁厚實,形制雄偉。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大克鼎頸部飾有三組對稱的變形獸面紋,間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飾一條兩方連續的大竊曲紋(即波曲紋),環繞全器一周。波曲紋的出現打破了獸面紋的對稱規律,擺脫了長期以來青銅器紋飾的靜態裝飾。它運用兩方連續的帶狀紋樣,形成連續反復,產生一種韻律感,給人以活潑舒暢的感受。鼎足上部另飾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組。鼎耳飾有相對的龍紋。

婦好鴞尊(商)


婦好鴞尊是殷墟出土的精美絕倫青銅器。婦好鴞尊整體造型為一隻昂首挺胸的鴞。圓眼寬喙,雙翅併攏,粗壯的雙足與下垂的寬尾共同著地 ,構成穩定的三個支點,造型精美。婦好鴞尊器口下內壁有銘文「婦好」二字。

鴞,就是貓頭鷹,貓頭鷹這種猛禽,安靜的飛行,機警詭譎的目光,兇猛搏殺的性情,是勇敢和克敵制勝的象徵。它的習性與行軍打仗所應具備的素質極為契合。而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是殷商能征善戰的女將軍,商王武丁發動的重要戰爭,很多都跟婦好有關。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方國,頗具傳奇色彩。用貓頭鷹造型製作青銅尊,昭示婦好的英勇。

婦好與武丁是一對情投意合的完美夫妻。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國王,也是第二十位王盤庚的侄兒。是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他的幸運女神就是婦好。她幫助武丁成就了中興帝王,是武丁一生中最摯愛的女人。武丁見於史料的「諸婦」多達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擁有王后的地位,婦好則是第一位,而且在甲骨文獻中,名字頻頻出現,無人匹敵。而且武丁在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內容,包括婦好的各個生活側面:征戰、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後的狀況如何。足見婦好在武丁心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當北方邊境發生外敵入侵,派去征討的將領久久不能解決問題,婦好主動請纓,要求率兵前往助戰。武丁雖然對愛妻的本事瞭解一些,但還是猶豫不決,最後通過占卜,大吉,才決定讓王后出征。婦好一到前線,調度指揮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擊敗敵人,取得了勝利。男人們沒做到的事情,一個女子解決了,怎能不使武丁和國人敬服?武丁從此更加倚重妻子,封婦好為商王朝的統帥,讓她指揮作戰。

從此以後,婦好率領軍隊征討敢於冒犯之敵,說她是戰神一點不為過,她出征必勝,前後擊敗了北土方、南夷國、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國,為商王朝開疆拓土 立下了不朽戰功。

不幸的是婦好三十三歲就死去了,她的人生太短暫了。她的不幸去世,都使武丁非常痛心,將她下葬在自己處理軍政大事的宮室旁邊,讓自己隨時都能看到妻子、日夜守護著她。 即使如此,武丁仍然覺得自己守護的力量不夠,不足以深達幽冥。於是,他率領兒孫們為婦好舉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祭祀,並且為婦好舉行了多次冥婚,將她的幽魂先後許配給了三位先商王: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成湯。在最後將婦好許配給成湯之後,武丁終於放下了心,認為有多達三位偉大的先人共同照看,婦好在陰世裏能夠得到安全和關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