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清明上河圖》


宋代的繪畫,題材內容相當廣泛。除了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外,還出現了很多以前未有的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其中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優秀,也最有名。

張擇端是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曾在汴京學習繪畫,後來在翰林圖畫院任職。他擅長畫舟車、街市、城郭、橋樑,他的畫自成一家,是宋朝社會風俗畫的代表。

張擇端的畫大都散失了,只有《清明上河圖》完好地留存下來,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畫高25.5厘米,長525厘米,以宏偉壯闊的畫面,真實地描繪了北宋宣和年間汴河及其兩岸在清明節的風貌。長卷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卷畫「晨曦初露」,郊外河邊道上一支負重驢隊,緩緩而來,行進在城道上。寂靜村頭,略呈寒意,房舍稀落,嫩柳初放,漸見抬轎、騎馬行列來到都城邊沿。

第二部分描寫汴河上交通穿梭往來的繁榮景象。當時汴河是全國交通樞紐,各地形形色色的船隻來往停泊其上,而在汴河之中,有一規模巨大的拱橋連接著兩岸的陸上交通,其橋無墩柱,以木質結構橫跨兩岸,堅固優美,猶如彩虹飛渡,故稱「虹橋」。虹橋上下車過船經,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人們
前呼後擁,熙熙攘攘,橋上車水馬龍,各種姿態神情被描繪得惟妙惟肖,精
彩至極。這是一個緊張忙碌的畫面,是畫卷的高潮部分。

最後一部分是描繪市區街景。進入城門,街道縱橫交錯,歌樓酒肆,茶坊店舖,腳店門診,士、農、工、商、僧、道、醫、車、船、工、婦孺,無所不包,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上行人,稠密繁擁,摩肩接踵,來往不絕,一直延至「趙太丞家」,方才結束。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謹,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緻,線條遒勁,凝重老辣,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才華。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的當時社會實景,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王安石變法


宋仁宗做了40年皇帝,死後因沒有兒子,就由一個皇族子弟趙曙做了皇帝,即宋英宗。英宗在位4年,病死了,太子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 (公元1068-1085)

北宗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宗政府實行不限制兼併土地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宋神宗即位後,決心消除各種弊病,克服統治危機。公元1069年,他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博學多識,富有革新精神。宋神宗和王安石希望通過變法,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字介甫,臨川人。他讀書廣博,儒家經書、諸子百家、醫書、小說無所不讀。他很早就顯示出政治才能。年輕時在鄞縣任知縣,為當地興修水利,博得百姓的尊敬。他任地方官多年,鍛鍊了才幹,對社會現實有了深刻了解。後來他向仁宗上萬言書,分析當時社會政治問題,提出改革主張,但是沒有受到重視。

宋神宗即位以前,就讀過王安石的萬言書,非常欣賞。他即位後,把王安石召回京城,懇切詢問變法謀略。王安石指出,農民徭役負擔沉重,軍隊沒有戰鬥力,國家財政虧空,官吏習慣得過且過,這樣下去是危險的。他提出改革的具體辦法,使神宗堅定了變法決心。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新法推行後,政府加入有所增加,全國各地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生產,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

王安石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增加國家收入,起了積極作用。但由於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強烈的反對。甚至太皇和皇太后也哭著要求神宗廢除新法。後來,神宗動搖了,罷免了王安石的官。後神宗逝世後,高太后執政,任司馬光為相,新法被逐一取消,王妻石得知後感慨不己,一個月後便去世,終年67歲。

范仲淹推行新政


范仲淹(公元989-1052)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是蘇州吳縣人,從小死了父親,因為家裡貧窮,母親不得不帶他另嫁一個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成長,他住在一個廟裡讀書,窮得連三餐飯都吃不上,每天以薄粥充飢,但是他仍舊刻苦自學。有時候,讀書至深夜,實在是倦得睜不開眼睛,就用冷水潑在臉上,等倦意消失了,繼續攻讀。這樣苦讀了五六年,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公元1015)范仲淹二十七歲時,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後來,經過晏殊的推薦,范仲淹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真宗死後,太子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仁宗只有十二、三歲,便由劉太后垂簾聽政。(公元1029),仁宗已二十多歲了,劉太后還在照常垂簾聽政,天子有所措施,還須請示太后,太后如不同意,天子便不敢下詔書,范仲淹看不過去,便上書要求還政仁宗。不久,范仲淹因觸怒太后,被貶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任通判。一年後,調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過了幾年,他由睦州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

公元1043年,宋仁宗把范仲淹調回京城,派他擔任副宰相,進行改革。范仲淹提出了10條改革措施,主要內容有:對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政績好壞提拔或者降職;嚴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親的關係得官;改革科舉制度;慎重選擇任用地方長官。還有幾條是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嚴格法令等。宋仁宗完全同意,並下令在全國推行,歷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慶曆新政」。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於觸及了一些大臣的利益,遭到了權貴們的反對,後來連宋仁宗也動搖了改革的決心。范仲淹被逼得離開了京城。

一年後,范仲淹的一位朋友請他為剛好修建的岳陽樓寫篇紀念文章,范仲淹便揮筆寫下了一篇被後人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其中的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充分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澶淵之盟


北宋對遼的兩次進兵失敗後,宋王朝採取了防禦政策,而遼仍頻繁進犯邊境。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名臣寇準做了宰相,寇準辦事果斷,深受重用。

公元1004年秋,遼軍大舉進攻北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宋的都城。北宋朝廷一片恐慌,有的大臣提議遷都。宰相寇準堅決主張抵抗,要求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前行,途中,真宗聽到南下遼軍兵勢強大,嚇退了,有些動搖。寇準嚴肅地說:「主張南遷的都是懦弱無能的人。現在敵人迫近,人心動盪,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可後退一寸。如果前進,河北各軍士氣百倍;如果回兵幾步,那麼全軍瓦解,敵人緊緊追趕,陛下想去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聽寇準說的義正辭嚴,沒話可說,只好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將士們見皇帝親征,士氣高漲,很快打退了遼軍。隨後,雙方相持,勢均力敵。遼沒有取勝的希望,建議講和。宋真宗貪圖苟安,對宋朝的議和使臣曹利用說,只要不用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寇準聽說後,嚴厲告誡曹利用道:「皇帝雖然允許上百萬,但如果你答應給契丹的超過30萬,我一定把你斬首!」

曹利用深知寇準的厲害,到遼營後,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定下北宋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疋,遼撤兵。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匡義在位期間,陸續消滅了南唐等割據政權,結束了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為了鞏固統治,宋太祖按宰相趙普的建議,採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他首先利用設酒宴的手段,解除了一批領兵將領的兵權。

公元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宴請石守信等大將。席間,宋太祖說:「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可當了皇帝以後,卻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忙問原因,宋太祖回答:「假如有一天,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那時事情也由不得你們了。」石守信等惶恐下跪,問該怎麼辦。宋太祖說:「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多買良田美宅,享受富貴,歡樂一生。這樣,君臣之間互不猜疑,豈不很好?」石守信等領會了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都稱病辭職,交出了兵權,歷史上把造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
不久,宋太祖又陸續解除了一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唐朝時專制一方的節度使,彼此成為亳無實權的虛銜。北宋政府派遣文臣做地方官,並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宋太祖從各地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這樣,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

陳橋兵變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范質、王溥輔政。趙匡胤原來是周世宗的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討,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時,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

公元960年初,邊境傳來急報,說北漢和遼朝將要聯合進攻後周。後周政府就派趙匡胤率軍出征抵禦,跟隨他的還有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當大軍行至離京城10公里的陳橋驛時,趙匡義和趙普暗中策劃兵變,慫恿將士擁護趙匡胤為皇帝。眾將士也覺得皇上年紀太小,不會知道他們拼死拼活打仗的功勞,倒不如擁護趙匡胤為皇,而趙匡胤則佯裝醉酒,一直睡到天亮。當他醒來後,等待多時的眾多將士喧鬧著擁入他的帳中,把一件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萬歲」。並把他扶上馬,請他回京城。

趙匡胤帶領軍隊到了汴京,又有部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周恭帝被迫讓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名宋,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